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竞争,正进入关键时刻。
在这场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激烈竞争中,中国消费者到底是什么态度?
上图:天然钻石(左)和培育钻石(右)
10月中旬,《华丽志》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起问卷,邀请我们的读者朋友回答有关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八个问题。在填写问卷的《华丽志》读者中,80%的受访者曾购买过镶嵌钻石的珠宝/腕表产品,74%的受访者会在日常佩戴钻石首饰。可以说,这份问卷较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高端消费者以及钻石购买用户的画像。
基于本次一手收集的 152份有效问卷,「华丽智库」特别制作了四张图表,以呈现当下中国高端消费者对于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的真实看法:
目前,全球钻石生产巨头戴比尔斯集团(De Beers)的天然钻石销量已处于疫情以来的最低点,行业也正面临需求疲软和库存过多的困境。不仅如此,天然钻石的价格下跌也从较大克拉的原石蔓延至小克拉原石。
与此同时,兴起于 2015年的实验室培育钻石(简称“培育钻石”)作为“后来者”,产量和市场规模都在持续增长。但对于培育钻石,珠宝行业态度不一:
戴比尔斯集团声明旗下培育钻石品牌 Lightbox 决定放弃婚戒业务,并表示,培育钻石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市场;周大福珠宝集团也表示市场还不稳定,暂不考开展培育钻石业务;
Swarovski(施华洛世奇)、Pandora(潘多拉)都在持续加码培育钻业务;Breitling(百年灵)、Prada(普拉达)则分别在自己的腕表和珠宝产品中使用了培育钻石……
近八成受访者会在日常佩戴钻石产品
152名受访者中,80%表示曾经购买过镶嵌钻石的珠宝/腕表产品,只有 20%未曾购买过,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钻石对高端消费者仍然有着较大吸引力。
不仅如此,高端消费者对钻石产品的使用场景也在“日常化”。74%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日常佩戴钻石首饰,26%表示不会。过去,钻石往往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人们更多在重大场合佩戴它。
“价格”和“保值性”,是影响高端消费者购买培育钻石的主要因素
兴起于2015年左右,“宝石级”(非工业用途)人工合成钻石目前通常被称作“实验室培育钻石”,简称“培育钻石”。从命名上可以看出,培育钻石是在实验室或工厂里生产的,而非在地球自然环境中形成。
在化学、光学和物理性质以及晶体结构上,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高度近似。不仅如此,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一样有严格的分级体系,可获得宝石评级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
近年来,在众多珠宝品牌的宣传教育下,消费者对于培育钻石的认知程度有了明显提升。本次参与问卷的 152名高端消费者中,97%的受访者表示听说或了解过培育钻石,只有 3%的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过。
35%的受访者愿意将培育钻石视为“日常配饰”购买,分别有 24%和 22%的受访者愿意在培育钻石作为腕表或珠宝产品镶嵌物的情况下购买这一品类。
不过,仅有 13%的受访者愿意选择培育钻石作为结婚婚戒。(这或许说明了为何戴比尔斯集团放弃培育钻石婚戒业务)
“价格”和“保值性”是影响高端消费者选择培育钻石的主要因素。3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培育钻石产品是因为其“性价比更高”,21%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购买培育钻石产品的原因在于其“不保值”。
设计样式好看(23%)和轻松佩戴更大克拉的产品(22%)是吸引高端消费者购买培育钻石首饰的另外两大因素。
而在影响高端消费者选择培育钻石的负面因素中,除了“不保值”,消费者还担心会买到假货,无法判断钻石品质(15%),培育钻石产品没有靠谱官方机构证书(11%),以及产品设计不够好看(11%)。
同样预算下,高端消费者仍然更多选择购买天然钻石
高端消费者仍然更青睐天然钻石,58%的受访者表示在同样预算下会选择购买“天然钻石”,42%的受访者则会购买“培育钻石”。
在消费支出方面,当前消费者尚且不太能接受为培育钻石支付过高溢价。以 50分的培育钻石为例,52%的受访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是 1000元以下,42%的受访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是 1000~3000元,只有 7%的受访者会购买 3000元以上的培育钻石产品。
| 图片来源:华丽志制作、GIA官网
| 责任编辑:朱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