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似乎很难找到比这 9 个笔画组成的字符更沉重的中文词汇,最起码在我们存在并遵守的社会规范中,死亡仍是大多数人避之莫及甚至是绝口不提的禁忌议题。潮流时尚行业从不缺乏对世俗陈规的破格挑衅,死亡也不例外。
Alexander McQueen 的作品便是时尚界对死亡主题探索的典型代表,他常用暗黑、哥特式的美学来表现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不可避免;作为另一个深受哥特风格和死亡意象影响的设计师,Rick Owens 的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原始、压抑且极富末世感的氛围。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曾于 2014 年举办了一场以丧服为主题的展览,名为《Death Becomes Her》,而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则举办了以「Gothic: Dark Glamour」为主题的展览,推崇受生活阴暗面启发的时尚,并展出了 Rick Owens、John Galliano、Comme Des Garcons,当然还有 Alexander McQueen 的哥特式时尚作品。
潮流时尚领域对死亡的探索在设计、艺术表现和文化反思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设计师和品牌以不同的方式将死亡这一主题融入作品,表达生与死、衰老与永恒等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探索背后,往往折射出他们对生命短暂性、遗忘、个体消亡与社会变迁的关注。表达或戏谑或严肃,但无一例外,死亡的探索赋予服饰一种超越表面的深度,使其不仅是装饰性的美丽,更是关于存在和消亡的艺术表达。
「死亡」非得严肃?街头品牌充满戏谑的调侃
本月早些时候,英国街头服饰品牌 Places+Faces 携手 Reebok 推出最新鞋服系列,将 Reebok 以运动为中心的美学与 P+F 对街头的密切关注相结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宣传物料非一个名为「THE FUNERAL.」的视频莫属,从一个葬礼场景展开叙事,以穿着 Reebok Classic x P+F Leather Trainers 躺在棺材中的逝者的视角,记录前来奔丧的亲友们觊觎该遗物的戏剧化场景。
无独有偶,向来以创意视觉著称的日本滑板品牌 EVISEN Skateboards 2024 春夏系列的 Lookbook 同样发想自葬礼,该季以日本传统乡村家庭葬礼为主题,在冰冷哀伤的氛围中展示新季产品,逝者的家人们着用品牌的服饰聚集在一具男性尸体周围,哀悼这个男人的不幸结局,而终于在熟睡中醒来的男孩也一脸悲伤地接受了突如其来的情况。
在物质消费和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下,死亡不再是不可言说的沉默终点,反而成为了营销叙事的道具。前面两个街头品牌将死亡与产品并置,将这一深刻主题的戏谑化处理,神圣、庄严的结束在商业化的叙事中变得轻盈、幽默,甚至可以作为潮流和欲望的「背景音乐」,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表达存在焦虑和对社会荒诞性的全新角度。有趣的是,时尚设计师们面对死亡二字时,展现出的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葬礼」变秀场?时装设计师对死亡的艺术演绎
受死亡主题启发的时装设计师不在少数,但大多并不会刻意提及,大众们亦习惯以暗黑、哥特等风格去概括这些带有死亡元素的服饰作品,大概也是为了弱化其与死亡等可怕事物的联系。不知是巧合还是《Death Becomes Her》引发的连锁效应,在展览同年的 2015 年秋冬时装周上,Sarah Burton、Riccardo Tisci、Yohji Yamamoto、Rei Kawakubo 等来自各地的设计师们都以死亡和哀悼为主题设计了他们的系列。
其中 Thom Browne 在 15 秋季女装系列中呈现了一首关于尊严、哀悼、尊重和渴望的挽歌。Browne 将观众聚集在手术室的临时观看台上,空间中央是一张冰冷的轮床,上面躺着身穿白衣的女模特,几名如天使般的白衣模特在检查她的状况,接着一名黑衣女子闯了进来,病人突然坐起,仿佛她的灵魂正离开她的身体,再现了生命与死亡的交错;随后身披全黑服装的模特们缓缓走进房间,服饰上装饰着华丽的黑色蕾丝、羊绒、貂皮和羊毛法兰绒。「我想制作看起来浪漫而美丽的哀悼服装,对我来说,哀悼某人的生命就是欣赏和庆祝他们所做的一切,而不是为他们不再存在而感到悲伤」,Browne 说道。
早在 2000 年,由 Tara Subkoff 和 Matt Damhave 创立的复古品牌 Imitation of Christ 就在纽约下东区的一家殡仪馆举行,坐在座位上的宾客们看着模特们绕着铺满百合花的灵柩环绕一圈,仿佛在表达对已逝之人最后的敬意。在 The Smiths 乐队《Last Night I Dreamt That Somebody Loved Me》的凄美旋律中,伤心欲绝的妻子、遗孤、各式各样的亲戚、军人英雄和一两个情妇身着褶裥格外丰富的连衣裙、破旧的制服和旧衣回收店翻新的西装前来吊唁。
除此之外,Gucci 2019 年早春系列也选址在法国阿尔勒的一座罗马时代的墓地中展出。相较于街头品牌充满玩味性质的消解,时装设计师在面对死亡这一命题时展现的视角是更为浪漫化与艺术化的表达,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借助死亡的意象,悄然承载起了一种更为深远的使命。考虑到死亡和哀悼涉及的复杂服装、情感和精神层面,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设计师会被死亡所吸引。
「离开」也可以时尚?殓衣进入自我表达时代
每个人都是赤条条地来,这是无从选择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决定穿着怎样的服饰离开人世。尽管为死者设计衣服听起来可能是时装设计中的一个病态分支,对主流大众来说显然也是个不寻常的事情,但这些服装在悲伤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在生之人,与任何潮流时尚产物一样,它们包含多层材料和象征意义。
时尚与纺织品学者、葬礼时装设计师 Pia Interlandi 将殓衣带入了自我表达时代,她设计的丧葬服饰除了时尚的外观,更多会从功能性上考虑,譬如用丝绸和羊毛等天然面料制作以达到可降解的目的、无数的丝绸拉绳和复杂的包裹式轮廓则是方便帮逝者穿衣。尽管丧葬服注定会随着尸体腐烂或燃烧,比最快的快时尚还要短暂,不过它们与生命、死亡的联系赋予了它们永恒的意义,在 Interlandi 看来更像是一种交流工具。
帕森斯设计学院毕业生 Jingle Yu 亦设计了一系列为死者设计的葬礼服装,旨在打破「死者应该沉默和不时尚」的观念。这个概念性的毕业系列名为「Die Fabulously」,逝者与生者均可穿着,其中包括六件拒绝传统的、突破异性恋规范的葬礼服装观念(即黑色衣服)的服装。「我认为我们都应该有权利以最华丽的方式死去」,Jingle Yu 分享道。
潮流时尚行业的魅力在于它们从不停留在产品本身,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难免会被资本主义裹挟,但众多设计师们仍会将披在身上的衣物看作是一种反思生命、个体身份和社会关系的媒介,从死亡与时尚的结合即可看出,围绕着这个议题已不再仅是象征意义的讨论,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地到秀场、服饰与生活当中。
两者间的对话或许有部分建立在双方的相似之处,时尚是一种不断警示死亡的事物,一种潮流一旦诞生,就注定会消亡,时尚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它的短暂性也在暗示着我们自身的快速消亡。在潮流时尚的语境中,死亡不仅是一个终结的象征,更是一个激发无尽创造力的起点。在面对每日死亡都更加逼近的不可逆过程中,时尚从某种角度出发的确可以帮助我们面对恐惧,启发我们从另一种美学和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生命与死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