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商业环境变革的这些年,我们不难窥见线下实体行业的空间设计也随着市场起伏而衍变着。近些年来市场中出现风靡一时的「实体店装修模板」,除了掌握「流量密码」外,也是品牌实体呈现创意和理念的另一张名片。
作为众多知名零售空间的幕后设计操盘手 —— MHPD 工作室的创始人 Paul Hsu 似乎从未停止过创作。近年来野兽派、Short Sentence、UNiTN. 等城中火热的零售空间开业、以及井柏然、白敬亭的家等室内设计项目落地后,快速名声鹊起的他也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商业平衡。。
坐落于上海老居民区中心的 MHPD 工作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司」,相反这个横跨居民区底商两层楼的工作室,更像是一个社区共享创意空间。在这里,Paul Hsu 和自己的团队打造了一个集手工实验室、办公室、阅读区、会客区、咖啡厅、自行车改装站点为一体的世界,但这些空间陈列和组合形式却能做到每个月都不尽相同。
在最新一期 Hypebeast Visits 中,我们走进位于上海街头的室内设计工作室 MHPD,感受 Paul 如何用无限变幻的创意改装工作空间,同时也源源不断为自己提供更多灵感。
先和我们简单介绍下 MHPD 的概念吧?在这个工作室的布局,陈列是什么样的呢?
「MHPD」四个字代表着 Mildly Hypnotized & Properly Distracted,其实前面还有一句话,完整念起来是「We keep audiences mildly hypnotized & properly distracted」,我们希望我们设计的空间能让身处这里的人有种被催眠的舒适自在感,同时还能被这里的不同元素和功能给吸引甚至分散注意力,这个时候你就是在用各个感官感受空间了。
我们的工作室是个很简单的住宅底商的双层结构,一楼是咖啡厅、自行车改装站、开放式吧台和多功能阅读办公客厅;楼上就是设计师打工的地方,都是商业机密。我们没有固定的布局,甚至会在一个月内把吧台和咖啡机对换位置,或者是把某面玻璃敲掉用木头改造成一个书架墙,下个月你再来的时候可能照片里的陈列又变了。
为何选择将一个本就比较「私人」的设计工作室变成半开放式的咖啡 + 创意客厅的空间形式呢?
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最开始我们工作室的一楼沿街面是用来陈列装置艺术品和一些实验性的家具样品,很多路过的人都以为我们这里是个咖啡厅,经常想来参观而「打扰」了我们的工作状态,最后我和朋友辣椒一拍即合决定把一楼改造成 Cafe Otter。
久而久之,来开会的客户、朋友都因为楼下的咖啡厅而有了据点,我们觉得这个空间可以有更多可尝试的改造,加上我们有很多商业设计的项目需要实验和打样,于是一楼变成了我们的「实验室」+「游乐场」。后来举办了一些不同的快闪活动、简单的室内设计项目呈现后,也能观察到不同的消费者,我们便能最近距离地观察到商业空间最前线的市场反馈。
从 MHPD Studio 到 Cafe Otter 以及更加复合型创意空间的转变,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和业内外人士分享?
除去前面提到的「美丽的意外」,其实到最后我们发现空间的功能和设计变化其实就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而变化的。
不管是 MHPD 还是 Cafe Otter 或者是大家现在看到的创意会客厅,我们其实是在做同一件事情——理解及参与商业。MHPD 通过幕后的方式间接接触消费者和置业者,Cafe Otter 则是以置业者的角度直接面对消费者。再到后来自然发生的开放公共区域、举办社群活动以及商业项目落地、甚至是周边产品的制作,我们以尽可能轻松的方式持续在为这个空间补充更多的功能性,接触更广的受众。
你们做了很多出色的商业空间室内设计案例,它们和 MHPD 工作室本身的室内设计思路有何不同?
当我们在每个商业项目动工之前,都会和每个业主/品牌方在空间使用及商业逻辑上不断确认方向。负责美是设计师要做到的基本职业素养,而除了美之外,我们更希望空间对于使用者来说是「长效」且「实用」的,所以很多商业的目标是在长期的磨合沟通中完成的。
这个思考方式也体现在了 MHPD 自己的空间设计中,我们工作室中虽然有很多杂物或改造的家具、软装架构,但每一个部分都是有用的,也是随时可以被改造的。
在近期的商业空间作品中,有哪些设计思路和过往的想法不太一样,是否有更具颠覆性和创新性的例子?
不同的项目会因地制宜的触发不同角度的思考,我们通常会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合建筑空间本身去实验出效果,有时候甚至可以打破材料运用的局限性。
例如近期新落地的项目 UNiTN.,它是驻入在外滩源历史保护建筑中的一家买手店,因为是保护建筑所以有一定的施工局限性。我认为在新旧空间里表达历史的延续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材料选择上我们运用了与建筑本身没有冲突感的手工砖,我们亲自尝试手工烧制了这些陶砖,镶嵌在地面及墙面,链接及延续我们对于历史建筑的敬畏。我们还在另一个项目上将蚌壳敲碎融入在水磨石的地面里,被灯光照射到的地面会轻微的反光,就像在夜幕浅滩下微光闪闪的细沙。
你提到关于材料的实验和创新,我们看到在 MHPD 的工作室里有很多实验的材料、以及用各种材料组合而成的家具、装置艺术等,这些作品是由何灵感或契机而来?
很多材料都是「捡回来的」。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是捡垃圾的哈哈。工作室大部分材料或物件都是我们在工地上捡回来或者是小区里收回居民扔掉的一些废品。这些材料除了可以给我们在室内设计时提供一些实质性的作用(打样、测试等),还可以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给我们提供创作灵感。
我们很清楚在一轮又一轮城市建设、空间更迭或日常生活中持续都在生产垃圾或废品,有的甚至是九成新的状态,我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去收集回来,根据这些材料不同的属性,通过二次处理的方式转变成新的物件。有时候也可以很巧妙地代替一些小部件用在我们设计的陈列道具中呈现,甚至有时候可以作为模具去创作一个新的产品。我们希望这样的「废料再创作」可以让大家有新的视角去看待一些原以为毫无价值的废弃物品。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最近在用这些废弃材料做什么项目或者作品吗?
之前比较出圈的一个废弃矿泉水瓶做的喷泉装置给了我新的灵感,因为这个结构是不同的废弃材料和树脂以及不同颜色的染料组合起来的,所以我想到把这个形态变成餐桌上的甜品台。我会在空闲的时候来到这个专属的手工实验室,用不同的材料结合树脂做一些零部件,然后拼接组装在一起变成甜品台的样子再上色,其实就是个「变废为宝」的手工实验课,目前还没有公开展出。
你平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如何保持不断创作的欲望和动力?
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分不开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工作室看起来非常的有生活气息,饿了渴了下楼喝咖啡做饭,累了在沙发床上躺一下,随时都可以找回创作的状态。我的工作性质需要很多零碎的时间和灵感来支撑作品,所以我需要在不同的工作模式、爱好、和创作状态下产出作品。比如我会在电脑面前画图,走到书架上翻书找 Reference,或者下楼修个自行车、拿相机拍个照,甚至我会躲去隔壁手工实验室打磨一些材料放空顺便找找灵感。可能正是这样的分散、碎片的创作状态能让我不断有事情「没做完」,所以我才可以一直创作下去。
MHPD 工作室里有什么比较特别的艺术品或者摆件吗?
① 我真的很爱改装自行车,之前改造了一台小布,觉得很适合台阶处的区域,所以摆在墙边作为陈列。 ② 我们自己设计和打样的树脂长椅,当时觉得这个材料实验后呈现的效果很美,最后加了金属做成长椅没想到给室内的空间增加了很多新意。③ 我的艺术作品「肉」,也是树脂材料的试验品,之前在不同地方巡展过最后在工作室作为一个艺术装置呈现也是不错的室内装饰选择。